内容简介
小说以湘西的凤凰为地域背景, 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手法, 讲述了小女孩沙吉(书中的“我”)在湘西小城寄养七年成长历程中的一系列故事:爸爸妈妈要修一条很长很长的铁路,没时间照顾六岁的沙吉,就把她寄养到温婉而坚忍的云婆婆家里。那里的民居都有两扇独具韵味的腰门,每天每天,沙吉在腰门间出出进进。她先后认识了”小大人“、不会说话的水、兔唇的青榴等人, 与他们成为朋友,并见证他们或喜或悲的故事。从寄宿在云婆婆家直到十三岁被母亲接走的七年里,沙吉在这些故事中慢慢地长大,由自卑、自闭变得坚强、开朗。
腰门创作背景
彭学军说,《腰门》其实就是自己童年生活的原型。她出生在湖南吉首,在七八岁时,父母下放到凤凰乡下,她和小妹一起被寄养在当地一位婆婆家,在那度过了一段清贫却快乐的童年时光。2001年彭学军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创作《腰门》,断断续续花了7年时间才完成。童年记忆对她影响深远,“记忆中的凤凰总在我脑中挥之不去……童年的记忆给了我许多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于是,我扮成‘小沙吉’钻进了小说,又重回到童年、回到婆婆的身边。”彭学军说。“故事中的7年,其实浓缩了现实生活中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因为小说的背景和环境就在湘西,小说中有很多湘西的风物,比如湘西的民风、民俗,吊脚楼、古老的城门、挑檐等特有的建筑。及一些当地特有的小吃,都是湘西生活的真实反映。
《腰门》原本叫“妖门”,该书责任编辑魏钢强看完初稿后,提议改名《腰门》。
作者和小伯伯
作品赏析
腰门结构
主人公沙吉的心理线索与她的生活轨迹紧密结合,沙吉的成长与小城的变迁镶嵌一体,可以说给人天衣无缝的完美感。尤其是开头和结尾,都富有意味,给读者一种开闭自如之感。开头是沙吉当时她的名字是叫沙莎,在爸爸妈妈的工地上玩堆沙子,遇到了“小大人”被取名叫沙吉,这时的沙吉显然是一个孤独而懵懂的孩子。结尾也非常感人而富有哲学性,沙吉已是一位少女,妈妈来接她,她告别了小巷小城,告别了养育她的云婆婆,告别了童年的伙伴。她扶着妈妈走向车站,也是走向独立的生活,走向更加宽广的世界。这一结尾使小说的主人公的成长更加鲜明,使小说的诗意更加浓郁,也使小说的腰门意象更加富有象征性。
小说里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沙吉从6岁到13岁的成长之路;暗线是梧桐巷由自在的乡村小巷到商业街的变迁。前者反映的是童心生命的旋律,后者折射的是整个社会与时代的变迁,这两者交错进行使得作品既有微观的生命的展示,也有宏观的时代的反映。于是一部成长小说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成长,也隐喻着社会与时代的成长、变化。
腰门象征
小说中出现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腰门次数共有17次。腰门在其中首先充当了主人公的一个避风港,与自我心灵对话的一个地方。 当沙吉内心起波澜的时候,随之出现的就是腰门这个意象。与妈妈告别之时,来到陌生地方无助之时,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之时,情绪失落之时。这是明显的,还有暗处的,比如第8处,打开腰门出去梦游,梦游其实正是“我”对父母的思念与对是否被抛弃的担心……
腰门就是沙吉的眼睛、沙吉的心,正如腰门在当地就是小孩的门的意思,腰门在这里就是专属于沙吉的,承载了沙吉的回忆,见证了沙吉的成长。
《腰门》作者彭学军
腰门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腰门》是一本童趣盎然的书。从“腰门”切入,颇有民俗气息。
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腰门》是小说中的“诗”,或者是“诗”中的小说,读着《腰门》,我常常忘记了是在读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而只是沉浸在单纯的文学享受和感动之中。因为这种感受,读完《腰门》,我把它插在了书架上一个醒目的位置,它离沈从文的小说很近。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樊发稼:《腰门》可读性强,属于真正老少皆宜的高雅文学作品。它是我国新世纪儿童文学和当下长篇少儿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浙江师范大学方卫平教授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儿童文学在典型的、错综的长篇结构创造方面,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腰门》小说元素的运用也是很不充分的,情节链逻辑的严密和细腻都不够。
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评语:《腰门》以细腻、润泽的笔墨,表现少女的心理世界,勾画出了人物的心灵成长轨迹。作为动用童年经验的小说,作者智慧地采用了儿童——成人这一双重叙述视角,探求着儿童文学丰富的可能性,使作品获得了充盈的艺术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