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这个问题虽然有点“矫情”,但不管你在哪个国家,这都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看看哈佛大学沙哈尔教授的《幸福公开课》有多流行就知道了。
另一方面,为人父母,我们更关注:我们如何帮孩子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密码呢?对这个问题,“积极心理学之父”、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的教授、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则很有发言权。
马丁教授曾在TED大会上,发表过名为《幸福的奥秘》的演讲,针对成人,指出了“幸福生活的三重境界”,点击下方视频即可观看演讲:
随后,他专门就帮助孩子构建乐观心态,培养孩子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出版了The Optimistic Child《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很快畅销全球,特别是在美国,很多老师、家长都把它列为必读书。
在这本书里,马丁教授这么谈论乐观:
“盲目的乐观是空虚的,而真正的乐观,能教会孩子认识自己。它虽不是万灵丹——取代不了父母的好教养,取代不了孩子已形成的强烈道德观,但它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让孩子永远保持对自己、对世界的好奇。”
本文就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精华书摘,助您培养一个乐观、积极的阳光少年。
悲观的孩子:身体健康情况更差
过去长达20年的时间里,我做了1000多个研究,接触了50万个成人和孩子,最后我发现:悲观的人,相比乐观的人,起码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较差:
1、他们时常容易沮丧。
2、他们在学校,工作以及球场上所获得的成绩,都低于其具有的潜在能力。
3、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比乐观者差。
很多人问我,怎么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乐观的基础是什么?
我认为,乐观也好,悲观也好,都是我们对事物成因的看法。当一件好事或坏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怎么解释,就基于我们的思维习惯——是乐观还是悲观。
比如,当坏事发生时,悲观的孩子会把特殊情况当成普遍现象,而乐观的孩子则会就事论事,把坏事当特殊情况看。
悲观孩子看来:所有老师都不公平;我就是笨手笨脚;没有人喜欢我……
同样的处境下,乐观孩子则会认为:李老师不公平;我球踢得很差,但我也有擅长的运动项目;他不喜欢我,但没关系,有别人喜欢我……
而面对好事时,两类孩子对成因的解释风格也截然不同。
悲观孩子看来:我也只有在数学上才能拿好成绩了;小莉请我参加她的庆生会,是因为她喜欢我;我能演白雪公主这个角色,毕竟只有唱歌是我的专长了……
乐观孩子看来:我很聪明;小莉请我参加她的庆生会,是因为我很不错;我能演白雪公主这个角色,是因为我多才多艺……
对比这两种心理,我们就可以看出,“聪明”要比“仅在数学上聪明”更持久,“讨人喜欢”也比“讨小莉喜欢”更有延续性,“有才能”也比“只会唱歌”更广泛。
一般来说,认为好事的发生有普遍性原因的儿童,在生活的各方面都会表现得更积极,也会取得更多成绩。
相反,觉得好事情发生的原因都只是暂时、偶然的孩子,即使成功了,也可能放弃,因为他认为,成功只是一场意外。
所以,家长平时在和孩子聊天,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琐事时,也要注意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坏事情归因于暂时性原因,好事情归功于永久性原因,孩子自然也能元气满满,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
不要让孩子总是埋怨自己
还有一种常见的悲观心理:坏事发生了,都是我的错。
这是一种自尊心强的表现,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因为失败,而感到愧疚,感到羞耻。相对来说,乐观的孩子,遇到不好的事情,除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会怪罪他人、怪罪环境,因为他们对自身的评价更高,说白了,就是更喜欢自己。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应该教孩子把错误都归咎于别人呢?当然不是。教孩子在事情不顺利时埋怨他人,就像教他撒谎一样可怕。
以下两个行动原则,对于保护孩子的乐观心态,兼顾客观看待问题有帮助。
第一个原则是:当孩子做错事,不要轻易就算了。
我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孩子说“抱歉,我做错了,但我有什么办法呢?下次吧,我争取做得更好”。当你直接导致了一件坏事发生,你就得为事情负责,然后进行改正。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责怪具体的错误行为本身,而不是责怪孩子的个性,“是的,你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具体是错在哪个行为上……”
第二个原则是:不要让孩子总是埋怨自己。
我的目标是,教会孩子正确看待自己。我不愿意看到一个孩子,在事情不顺利时,不管是否是他们的错,总是埋怨自己——经常自责也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症的机率。
有些父母,听到我在帮孩子判断自己遇到的困难有没有可能是别人的责任时,就认为我是在教孩子逃避责任,责问我,这点我是同意的,我还没有天真到让孩子催眠自己“不是我的错,不关我的事”,然后就以为一切太平了。
但是,教会孩子客观评判每个问题背后的客观原因,无疑更加重要。对自己导致的问题自己要负责,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则不用责怪自己——把一切坏事归因于自己的个性,不是担当,是重度悲观!这样的孩子,得多累啊?
当孩子陷入沮丧
父母如何引导才能事半功倍?
观察那些习惯性悲观的孩子,他们主要是受了四方面的影响:
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批评、无助的经历。
后面这几样,都是我们父母随时可以帮助孩子调整的。
举一个例子。
伊恩因为自己做的模型没有姐姐做的结实、酷炫,非常沮丧,父亲看到了,就想过来安慰他。这是他们的对话:
父亲:伊恩,你做的真好,我觉得你做的火箭太棒了。
伊恩:才不。姐姐做的才棒,我做的很差,甚至没有办法使得机翼稳固。我是个笨蛋,从来就没有做对过一件事情。
父亲:我喜欢你做的东西,我觉得你是最好的火箭制造家。
伊恩:那为什么姐姐做的更大,翅膀更长?而且不会像我的一样,机翼老是掉下来?我不能做这个,我不能做成任何事情!我最讨厌做模型了!
父亲:这不是真的,伊恩。只要你拿定主意,什么事都能做成,来,把积木给我,让我帮你做,我会帮你做一个能飞到月球、火星、木星的火箭,它会是世界上最快的火箭,而且它是属于你的。
伊恩:好吧,帮我做一个,我做的从来不会成功。
在这段对话中,父爱显露无疑,他的做法是想直接提高伊恩的自信心。他告诉伊恩做的很好,当伊恩对自己的能力起疑心的时候,又告诉伊恩,只要你拿定主意就会成功。
但实际上,这位父亲犯了三个很大的错误:
1、父亲说的每件事都不是真的。
伊恩也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做出姐姐那样复杂的太空船。父亲应该说实话,应该解释,当伊恩到姐姐那个年纪,经过训练,所做的东西会更加结实,告诉他,姐姐在他这个年纪,刚刚接触到模型,和他做的东西差不多。
2、父亲直接接手,为伊恩做一个他自己无法做到的东西。
他传达了一个信息是:当事情没办法如你所愿,你就放弃,让别人来解救你。这是在教他孩子无助。
3、这是最严重的错误:父亲没有对伊恩解释失败的原因提出反证。
伊恩从最糟糕的方面,来看待他的挫折——我是个笨蛋,我做的从来就不会成功,我从来就没有做对过一件事。
他解释坏事情为什么发生时,用的都是永久性字眼、最消极的字眼,这会让他更倾向于放弃、退缩、抱怨。
而健康的心理暗示,应该是把坏事情归因于偶然或者暂时性原因。
比如,年龄还太小——那么,等长大一点,情况就有可能得到改善;
还没有经过系统训练——那么,努力学习后,技艺就会更加娴熟……
这些,才能鼓励孩子走出失败的阴霾。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避免让孩子把自己的失败,笼统地归因于“能力差”,因为“能力”是一个永久性的词,这是非常悲观的想法,会使得孩子害怕尝试,下次再面对失败的时候,更加无助。
我们要孩子有健康的身体,更要他们的生活充满友谊、爱情和高尚的行为;我们要孩子热爱学习,勇于面对挑战,要他们为自己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心存感恩,对自己的成就引以为荣;我们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对未来的信心,要他们喜欢创新,并且具有正义感和相应的行为……
但我们最终的希望,还是他们的生活品质比我们的好,而这正建立在他们无论遭遇何事,都能永远积极向上的前提上。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乐观心态,这才是他们通往幸福的奥秘。
本文摘自网络好家长100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771b2750102wtbk.html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如涉及版权,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