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类父母平时过于溺爱和迁就孩子,孩子在学习上怕吃苦,父母也不督促,唯恐让孩子受了累,结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该掌握的知识没有学到手,给将来的深造和就业造成困难;另一种是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迫切,因而经常不断地给孩子加压,使孩子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很大,结果弄巧成拙,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两种态度,第一种无疑是错误的,无须多说;第二种无大错,只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可取。归纳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作法,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求全责备。年轻的父母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客观地、现实地对待孩子,大多数人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超过其智力、心力和体力实际能够达到的程度。比如有的家长对于考试,常常给孩子定指标,要求一定要考100分或90分以上,达不到这个标准就对孩子严加惩罚。几年前新闻媒体就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青海省有一位年轻母亲,因孩子没有考到自己规定的分数,便把孩子活活打死。还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好,既能考高分,又能在各种竞赛中拿名次,还要会弹琴,等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在99年学生暑假期间播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上班前叮咛孩子:“贝贝,别忘了做作业!”“贝贝,别忘了画画!”“贝贝,别忘了学外语!”“贝贝,别忘了学电脑!”……让孩子应接不暇,难以招架。
二是拔苗助长。一说起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年轻的父母便心急火燎,狠不得一夜之间就让孩子成才。于是,娃娃还没有出生,就手忙脚乱地搞胎教,据说早期智力开发很重要;孩子还不到三岁,就教着背唐诗,希望能当个小诗人;小学还没有上完,就提前辅导中学课程,预计着上某大学开设的少年班,总之,“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到早晨播种、下午收获的地步。有的家长从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中看到牛顿小时候怎样,爱迪生少年时如何,便生搬硬套地要求孩子仿效,以便从小就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式的人物。更有甚者,孩子学校还没有毕业,工作去向就已经确定了,要求孩子为某一项就业所必需的技能而学习,结果影响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给孩子日后的发展造成障碍。
三是迷信外物。学习成绩的取得主要靠孩子的内因起作用,这本来是常识性的东西,然而许多家长却不愿意尊重客观规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校是不是重点,老师是否名师,于是热衷于择校、择师。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智力的好坏,主要依赖于营养的供应,于是给孩子买来各种花花绿绿的补品。还有的家长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主要靠请来家庭教师,在假期给孩子吃独食,进行额外的点拨,或者搜寻来各种辅导资料,让孩子沉浸在深不可测的题海里。
四是物质刺激。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积极上进,取得好成绩,忽视对其正确的思想引导,而是一味迁就、娇惯孩子,尤其是对其物质方面的欲望和要求百依百顺。有的东西如游戏机和小狗,本身与学习无多大关系甚至有害,家长也无原则地去买,结果宠坏了孩子,反倒使其把精力和心思浪费在这些影响学习的活动上。有两句口号值得家长认真玩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后一句是以前流行的“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翻版和矫正,大概经过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人们发现物质条件过于优越,对于正在读书的孩子可能是一种腐蚀,因而认为还是古人说得好:“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确,和他们的祖辈、父辈相比,如今的孩子在生活上实在太奢侈了,在家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又相互攀比诸如过生日、穿名牌服装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育。
以上所列教育的误区只是大概。笔者以为,年轻的父母们要走出这些误区,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知道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能力素质,都比不了我们成年人因而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不能要求做他们暂时还做不了的事情,更不能要求他们样样都出色。要知道我们做父母的,大多数都是很平常的人,当年在学校时也并非有多么出色,怎么能要求孩子做一个天才式的少年呢?同我们一样,孩子的天赋、智力、体力和能力也有高下之分,主要看他们是否真正努力了,不能都一律按尖子学生对待,给其确定过高过大的目标,要允许孩子有缺点,有不足,有不如别人之处。其次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十来岁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阶段,对他们的教育要按照其生理、心理、思维、智力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来进行,不能做违背和超越规律的事情,特别是要懂得一些教育的基本原则。再次是要因材施教。孩子有什么样的天赋、兴趣和爱好,有什么特长,只要是正确的、无害的和有用的,家长都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促其发展,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取舍,更不能强迫孩子做他没有条件、没有兴趣的事情。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在初中要促使孩子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具备较好的思维能力,这些对于一个孩子取得好成绩以至将来真正成才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摘自新浪博客——家长之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50225915】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如涉及版权,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