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术视野

《以学为核心:语文教学的基本法则》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16年9月刊

2017/3/1 15:52:22

以学为核心:语文教学的基本法则

成尚荣(《小学语文教师》2016.9

一、           和所有教学一样,语文教学应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应是一条基本的教学法则

何谓教学?教学不是教与学,而是教学生学,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这早已成为教学论中普遍认同的基本法则。课程改革以来,这一法则被广泛传播,不少学校老师据此深入探索,创造出若干有效的思路、策略,有的已形成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

有三个实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实验发生在印度。新德里有些穷人街,孩子们没钱上学,整天在大街小巷游逛。这些孩子就不想学习,就不会学习吗?研究者在穷人街的墙上开了个洞,放进一台有触摸屏的电脑。洞的高低和孩子的身高相适应,孩子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电脑。孩子们兴奋地涌过来,想动手玩玩,却不知道怎么玩,更不会操作电脑,也不懂上网用的英文。胆子大的孩子伸手去尝试,三戳两戳,七按八按,不知怎么搞的,电脑竟然被打开了,屏幕里出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一个星期后,你帮我,我帮你,不少孩子都摸到了上网的门道;两个星期后,摸到门道的孩子更多了;三个星期过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用电脑上网。

这个实验反复做了五年,无论城市、农村,无论北部、南部,结果都一样。研究者提出三个问题:这些孩子在学校吗?他们接受过教育吗? 他们是在学习吗?答案不言自明:他们在不在学校,是不是接受过教育,没深入了解,但他们确实是在学习。这一实验引发人们思考:学习,不一定发生在校园里、课堂上;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生不一定在学。那么,到底什么是学习?真实的学习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第二个实验发生在江苏泰州。有一年放暑假,泰州实验初中布置学生自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要求学完教材的一半,开学后对所学内容进行考试。考试如期进行,考的是教材中的基础部分,结果大部分学生的语文、英语在及格分数以上,数学、物理低于及格分数线。老师们十分感慨:我们不教,学生也能学。他们也开始思考:什么叫教学?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什么时间教,怎么教?

第三个实验发生在南京市力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琳在自己任教的班上,用自愿报名与教师认定的方式,选了几位“小老师”,每星期安排一课时,让“小老师”给同学上课,其他课时也经常安排“小老师”上课的环节。“小老师”教得特别认真,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效果很好。老师心想:学生有学习能力,也有教的能力,是能够自己教自己的。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深意究竟是什么?“不教之教”是不是教学发展的方向?

三个实验都证明:孩子有学习欲望,也有学习能力。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这理应成为一条重要的教学法则。

语文教学,也应坚持以学为核心,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让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教学。

课改以来,语文教学重视学习方式转变,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总体上看,仍是沿袭传统的陈旧模式,以教为主,学生们仍然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

日常语文课上,大部分老师还是按预定的教学方案,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教,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一个一个答,按着老师的部署要求一遍遍读书、一次次练习、一项项完成作业。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这样的“有条不紊”,容易导致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很难生成自己的问题、想法,很难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这种现象也出现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不在教学生学会学习上下功夫,而是在教学技术、艺术上动脑筋,总想制造“亮点”,让听课老师“出其不意”,以展现自己的“特色”。这样的公开课,以学生回答的精彩来证明教师更精彩,学生成了教师的陪衬。而且,这样的公开课至今仍在各地广受“热捧”。

这种现象还出现在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上。课堂观察发现,一些特级教师、名师把课堂关注重点放在了追寻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上,这无可非议。但教学主张的核心要义,应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风格的重要元素,应是学生的高度参与。背离了这一基本法则,教学主张、教学风格还有多大意义!此外,还有少数特级教师、名师刻意追求教学精致,专在细节上做文章。注重精致、细节当然也是需要的,但如果过于刻意,偏离了改革大方向,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就很有可能沦为表演、炫技。

以上情况说明,当下语文教学还没有真正突破以教为主的传统束缚,没有实现以学为核心的根本转变。在以什么为核心的问题上,当下语文教学改革一是普遍存在盲目性。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认识比较模糊,缺乏现状分析的敏感性,也缺少改革的激情“冲动”,往往在改革重点、方向上发生偏离。二是具有虚假性。在公开课上,在少数特级教师、名师的教学实践中,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在改,在努力让学生主动学,实际上仍是教师掌控一切,学生只是老师教的一种配合和辅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级教师、名师名气特别大,这种表面的、虚假的改革很更容易让一线教师产生迷惑,负面影响也更大。

二、实现以学为核心的转变,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

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核心,是个艰难、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这个转变的发生与教育体制、文化、环境、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全部归因于学校和教师个人显然不公平。实事求是地分析,以下原因值得特别关注:

1. 理念转变的长期性、艰难性。老师们不是不愿意改,而是难以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从文化学的视角看,这是由习惯模式造成的。爱德华·霍尔说:“文化以很多不为人知的方式把人们联系起来,但文化对人们的控制只是通过习惯模式实现的。”①以教为主的传统理念及其相应的做法,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习惯模式,控制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形象地说,‘旧习惯难以断气’……被压迫者已经适应了使他们陷于其中的那种支配性社会结构,并且常常采取顺从的态度。他们宁愿在这个熟悉的不自由的社会里通过顺从获得安全感,也不愿置身于那种虽然自由却不熟悉的社会情境中,不愿承担起由自由带来的个人责任。”②可见从旧理念形成的习惯模式中突围而出,需要有“断气”的勇气,需要摆脱对支配性结构的顺从,在新文化中寻求安全感。该是让旧理念、旧习惯“断气”的时候了。

2. 以学为核心的程度、水平与儿童年龄特征,与学段特点有密切关系,而对这一关系我们了解得并不十分具体。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法则,具体运用中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报告中就明确指出:“现代教学,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计划。”③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而且“这应成为一条法则”。

④可是,我们对学习者的成熟程度了解得并不十分具体,甚至比较模糊。一般来说,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了解仍处于经验层面,更未找出其规律与特点。因此,以学为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还很难形成清晰合理的梯度。这就势必造成认识的模糊性。

3. 没有准确把握语文及其教学的特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还未真正形成。听了一些数学老师的课后,我有一种感觉:数学教学正在向语文教学发起挑战。数学老师教数学,让学生先学,让学生合作学,让学生有创意地学,做得很好,以学为核心的转变正在逐步实现。语文教学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原因何在?当然,语文是人文学科,有鲜明的审美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验,让他们浸润在文化中。这是语文教学与数学及其他理

科教学的明显差异,但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学以教为主的理由。语文学科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自己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学更应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遗憾的是,我们对语文基于人文学科特性的教学特质、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的研究还非常不够。

4. 实现以学为核心的教学转变,缺少具体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理念固然重要,策略方法同样重要。只有形而上的道,没有形而下的器是不行的,否则理念很难落地,很难“接地气”。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理念并非无用,也并非空洞,理念可以催生方法;方法也不能全靠别人给予,方法应当在自己的实践中主动创造。被动地等待现成的方法降临,显然不是积极的态度。

三、实现以学为核心的教学转变,重点是探索丰富的教学策略

教无定法,但教学必须有法。让以学为核心的理念落地,急需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具体策略。提示以下思路:

1. 确立“学习者”的核心理念。柏拉图曾说过,世上万事万物转瞬即逝,唯有事物背后的来源——理念,才是完美的永恒存在。我们应当努力寻找、把握语文教学纷纭现象背后的理念“本源”。我以为,以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亟须建立“学习者”的理念。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是学习者,和学生一样面对着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世界,都应“虚怀若谷”,在心灵深处留出一条吐故纳新的通道,及时与外部世界实现信息交换。正因为自己也是学习者,教师才能更尊重学生,更理解学生,才能从高高在上的“教”的位置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学,向学生学习如何学。这样,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才能被打破。“学习者”,是以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的“本源”,是完美的永恒存在,并将融入教师的信念和人格特征,成为感染、激励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

2. 建立新的教学制度。实现以学为核心的教学转变,还要有制度保障。理念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理念落实也不能全靠道德、良心,还要有制度保障。当然,制度的核心仍是人的解放、自由和创造。制度不仅让人规范,更要留出自由、创造的时空,让人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同时,制度的制定也不应只是领导的事,而应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学校与教师一起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几要几不要,引导教师充分讨论,保障教师的话语权,都是制度建设民主性的体现,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在制度的刚性引领下,以学为核心的教学转变将会有序推进。

3. 改变传统教学结构。教学结构规定着教学的进程和基本形态。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结构不改变,教学的整体面貌和功效就不会有大的改变。教学结构改革的根本依据是学生的学,要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为逻辑出发点、为逻辑主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学定教”。将教学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到理论形态,就可以提炼出教学模式。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科学模式。

4. 设计学习活动。以学为核心的教学要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内容为任务,让学生自己展开学习的过程。一堂课由几个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串联而成,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保证。学习活动的设计是一个重要课题,应当认真研究。

5. 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各有优势和缺点,应配合使用。当前尤应提倡以发现学习为主,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让以学为核心的教学得到实现。这方面的讨论很多,应认真进行梳理,从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用学习方式变革推动以学为核心的教学转变。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