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朋友写一篇关于家长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文章的,却一拖再拖,原因是思想中的文字一直是一些碎片,整理不到一块。今天就冒险,说到哪里算哪里吧!
最近遇到的几个案例也是关于青春期的,求助者多是父母,孩子的问题有“早恋”、“网瘾”、“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等等,更有甚者,家长开口便说:“我的孩子有心理问题。”之所以在那些词上加了引号,是觉得那是家长贴给孩子的标签,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青春期孩子给家长的总体印象就是叛逆。许多家长说:“孩子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总是我说一句话他有10句话在那里等着。”青春期的孩子随着身体的快速成长,自我意识也在觉醒。这个时候的孩子本身就非常矛盾,他的身体已像大人一样了,但他的心理却有时是大人有时又是小孩;他特别想离开父母独立,但对父母又有一份依赖,只是那依赖变得有选择了,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凡事都听父母的。
而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看着快速长大的孩子,也是很矛盾的,想放手让孩子独立,但出于习惯又抓住不放。于是,在孩子想独立而父母抓住不放或者孩子有依赖而父母又视若无睹的时候,矛盾就产生了。这时候我们就觉得孩子开始叛逆了。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内心非常渴望别人的接纳、认同和尊重等。有的孩子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满足,比如那些在学习上表现好的孩子,在外面就已经很满足了,如果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的话,我们会看到他们非常阳光自信,自我价值感很高。然而有许多孩子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学校里、在老师那里、在同伴那里并不能得到满足,于是他就更加希望父母的理解和帮助。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能做到理解、接纳和认同,孩子也会表现出他独特的魅力;如果父母也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这个孩子也许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行为偏差,诸如网瘾、早恋等问题,而他实际上是到网络上或者是异性同龄人身上寻找他渴求的肯定和认同去了。
那么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渴望,心理渴望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心理营养”,只有心理营养足够了,孩子才会是“茁壮”的。就像一颗庄稼一样,只有阳光雨露和土壤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才会长得颗粒饱满。
首先,家长要把孩子的表现当作他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在心里真正接纳孩子跟小时候的不同。15岁的孩子就是15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像8岁的孩子一样呢。
第二,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15岁孩子的思维和做事一定有他的方式,怎么可能跟40岁的我们一样呢。如果15岁的孩子有40岁的思考,那岂不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我们不妨倒退回去,想想我们15岁时候是什么样子。就跟孩子小时候我们要蹲着跟他讲话一样,如今也放低我们的姿态,跟孩子平等交流。我亲眼看到一个40多岁的人在一个18岁孩子面前滔滔不绝的讲,要让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两人激烈争执,最终孩子都掉了眼泪。孩子有孩子的信仰,大人无需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
第三,我们说言多必失,批评、指责、抱怨、唠叨、威胁、惩罚这些会伤害孩子的内容大多时候都会在语言中,所以要少说多听。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更多时候是在寻找一个倾听的对象,因此你仔细认真的听孩子说话,原本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支持,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给一些简单的回应和简单的评说足够。
第四,说出你对孩子所做事情或者所说话的感受即可,不要长篇大论地告诉孩子如何去做。感觉现在的孩子对大道理懂得比家长还要多,因此你的话他可能压根就听不进去。他只是想让你表示一下认同而已,而你的认可已经让他满足。有专家讲,一个成年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最多30秒钟,也就是说只有简短的语言才是有效的。我想对孩子更加如此,拒绝家长的独白。
第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切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努力把自己传递爱的方式调整到孩子的频道上,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他。我清楚地记得女儿初三的时候,我觉得她很辛苦,想在她放学的时候开车接她回家,她坚决不同意。我尊重了她的选择以后,女儿在她的日记本上写下了“我的妈妈就是不一样”,给了我极高的评价。
第六,需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青春期的孩子还是需要父母的“亲密接触”的,比如拥抱、摸摸头、亲亲额头等等。毕竟孩子的成长是延续的,小时候你一直跟他很亲密,就因为人家长高了,你就不给了,他也会失落,严重的话他就会出去寻找。
总的来说,跟孩子沟通要建立在满足孩子渴望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
最后,我把一位教育专家的话贴在这里作为结尾,希望可以为大家有些启示。
教育的前提是关系,
关系的基础是沟通,
沟通的原则是接纳,
接纳的结果是自尊。
【本文摘自新浪博客——家长之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50225915】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如涉及版权,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