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在美学思想牵引下自由呼吸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戴海美
摘要:“美学思想”观照下的美术教学从美术学科的固有本质——“美”出发,倡导基于美学立场的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审美,捕捉美术教材中的“美学元素”、“美育因子”。善于引导儿童立美,展现儿童的本质力量,让儿童“创造美”。如此,经由儿童“生命·实践”的“美”“术”活动,形成美术教学的“美学建构”!
关键词:美学视界;美术教学;审美鉴赏;创美实践
“审美”与“立美”是美术课程重要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发展儿童美术精神、提升儿童美术品质的重要纬度。然而,在“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过渡挤压规约下,儿童在美术学习实践尤其是在创美活动中渐渐丧失了“儿童趣味”,儿童的“作品画”显得深沉、乏味,缺乏应有的“童真”、“童趣”。如此,“美”的元素在儿童“作品画”中逃逸了、隐遁了,儿童的“作品画”呈现出“美学空场”状态。走进“美学视界”,能让我们触摸到儿童美术、儿童美术教学本真的风景!
一、审美:展现儿童的“美学气质”
著名的美学家、雕塑家罗丹曾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美术教学中,“美”是第一位的,“术”是第二位的。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儿童发现教材、生活中美的元素、因子,引导儿童学会“审美鉴赏”,在“审美”中展现儿童的“美学气质”。
1.体验生活,丰富想象。
“生活”是美术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孕育着“美”。从春天的百花齐放到夏天的碧波荡漾,再到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白雪皑皑,生活的神奇变迁可以培养儿童敏锐的自然观察力、感受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到郊外写生,让儿童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让儿童多看、多听、多想象,这样的郊外体验生活远远大于抽象化的“美术技法”说教。如此,既丰富了儿童的感性经验的积累,又唤醒了儿童活跃的“美的感官”。
2.解读教材,激发思考。
“教材”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媒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多感官参与、体验。例如教学《冷色和暖色》(苏少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这是在儿童已经学习三原色、三间色以及色彩明度、纯度的渐变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出示图片,让儿童直观感知冷色调和暖色调画面,获得较为初浅的感受。然后重点引导儿童理解“冷暖色调”的相对性,通过课件演示,将教材中的“猜猜看——将同样面积、同样色相的颜色分别放在暖色或冷色的背景中”,让儿童感知色彩、比较色彩,领悟到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激活儿童的色彩感受。最后通过教材中的“展馆内景”、“水果蛋糕”、“上海世博会展馆”等图画让儿童理解“色彩的丰富”。
二、立美:展现儿童的“美学实践”
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经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引领儿童的创作,让儿童美术作品成为儿童“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笔者认为,可以在儿童对“美术大家”作品、儿童作品等的鉴赏、解读基础上融入儿童的自我思考、感受、体验等,让儿童进行自我创作。由此,儿童美术作品将成为儿童情感的表达、气质的展现。
1.活动立美:让儿童的感官感知获得联通。
活动是儿童美术智慧生长的根源,也是儿童美术经验的建构方式。某种意义上,儿童美术教学应当活动化。例如教学《诱人的瓜果》(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第五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美术领域,其中瓜果有着诱人的香气、奇特的形状、美丽的颜色,是孩子喜爱的“画题”。教学中,笔者出示水果实物,让儿童多感官联通感知。通过“看”的活动,儿童描述瓜果的颜色、形状;通过“摸”的活动,儿童感知瓜果质地——如“果皮的粗糙或光滑”等;通过“嗅”、“尝”的活动,让儿童感触到瓜果的味道等。在这里,儿童的多感官协调活动,为儿童的美术创作积淀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孩子们有的用铅笔画出水果,有的用油画棒画出水果,有的用橡皮泥捏出水果等,组成了丰富的水果拼盘。
2.想象立美:让儿童的经验思维获得提升。
20世纪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名著《美学》中也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儿童美术教学的宗旨之一就是培植儿童的想象力,以便让儿童的美术思维触角获得无限延伸。所谓“想象立美”,就是让儿童在美术感知、美术鉴赏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新形象的过程。例如教学《下雨啰》(苏少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课),笔者首先运用课件播放“各种下雨声”,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一下子就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将儿童带入了一个“雨的世界”。孩子们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伴随着“音乐雨声”,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仿佛经历着“大雨”、“小雨”、“毛毛雨”、“雷阵雨”等雨景。在此,儿童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快乐地拿起自己的画笔,创作下属于他们自我的“下雨图”。他们用长短、疏密、走向不同的线、点等表现出雨的大小,画着自我对雨的感受。
3.文化立美:让儿童的自然生命获得滋养。
“文化”是儿童美术精神生命生长的土壤。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立美”,让儿童的自然生命获得滋养。某种意义上,美术教学“美学场”的营建是经由美术教学中“美”的文化濡染来实现的。例如教学《贺卡》(苏少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4课),笔者结合时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渗透尊师、敬老、热爱父母等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的文化节日背景让儿童创作出不同的贺卡。在学习中,有孩子结合节日的特质例如中秋节吃月饼、国庆节挂红灯等来制作贺卡,让贺卡极富创意。教学中,笔者深深感受到运用“文化立美”,可以让美术教学带来活力和乐趣,可以让儿童获得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善,可以让儿童的自然生命获得滋养。
参考文献:
[1]谢宇松.儿童美术生长性教学的内涵诠释与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6).
[2]姜姿屹.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儿童画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综合版).2015(9).
[3]段汶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育的特征探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3).
[4]何国梅.追寻“美”是学生美术创新的源泉[J].小学教学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