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启东教育》2011.02
静悄悄的诗化
——听汪东玮老师执教《秋天》有感
海德格尔说:“诗意(美)是人安居的本质和原始形式。”汪东玮老师执教的《秋天》一课,不由得让人感受到:原来,语文可以这样诗意的栖息在课堂里,语文教学可以如此诗化学生的心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意不曾离我们远去,它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去踏访,去追寻。汪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追寻者。
一、营造诗一般美丽的语境
课堂伊始,师生一起轮流背诵、回味诗歌的一二小节,表面上是温故,其实,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走进了诗歌的意境。因为,《秋天》这首诗不仅有长短疾徐的诗句、回旋跌宕的段落,更有原野上那溢彩流芳的迷人景色、热烈欢快的丰收景象,汪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吟诵让学生与秋天来了个零距离接触,让秋天的迷人景象在学生面前诗意地铺陈开来,充分地盛开在学生们的心里。
“诗歌不是思想,它是将声音神圣化。”因而,诗歌独具的节奏和韵律,让诗歌充满了音乐之美。汪老师善于把握诗歌的这一特性,营造唯美和浪漫的诗境,从而启迪学生投入真诚的思考、感悟。如美读诗歌这一环节:
师:诗人就这样抓住了秋天里一些最为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自己满心的喜悦。再读读3-5小节,关注这些变红的字,你会读得更好。
师:发现这些字的读音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在诗歌的写作中,这叫押韵。不仅是这三个小节,整首诗都押了ao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接下来我们合作和诗——老师读整句诗,你们把划红线的句子轻轻地齐读,我们来试一句!(师生和诗)
通过缓歌慢唱、密咏恬吟的师生和诗,学生把握了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了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握了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富有音乐美感的朗读,乍一听是声音的波峰浪谷,实际是心灵的浸润和顿悟,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和“秋”撞了个满怀。在和美的诵读中,教师、学生和诗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美妙的诗境“场”,闪耀着诗一般的美丽。
二、创设诗一般激扬的场景
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要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对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教学难点。看汪老师是如何驾轻就熟的将孩子们领入其中,享受其中的:
生:我从第四小节当中感受到这些水果都熟了,因为“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
师:是啊,果园里成熟的水果娃娃都嚷着冷了,咦,它们会怎样地嚷着?出示( )地嚷着
生:它们会这样嚷:“我太冷了,我太冷了,我要穿红袄,不然我会着凉的。”
师:还有的水果娃娃呢?
生:我觉得苹果会这么嚷:“我冷了,我冷了,我的棉袄呢?快帮我拿棉袄来!”
师:其实啊,果园里不止一个苹果娃娃,这满园的苹果娃娃都在嚷呢!不信,你听,这边的苹果娃娃嚷着——(生自由嚷),那边的苹果娃娃也嚷着——(生自由嚷),这一群的苹果娃娃都在嚷着——(生一起嚷)。葡萄娃娃也不甘落后,它们也在嚷着——
师小结:一个嚷字,嚷出了果园的热闹,嚷出了丰收的喜悦。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高高兴兴地嚷一嚷吧!(生齐读第四小节)
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高度凝练的语言,构成寓万里于尺幅的艺术效果。显然,一个“嚷”字既嚷出了果园的热闹,也嚷出了丰收的喜悦,它是秋天里的一笔“浓墨重彩”。如何抓住这个“嚷”字,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去唤醒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找到诗歌感情的“喷口”,从而让这份独特的“秋”在学生心中慢慢滋生呢?此处,汪老师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画家,看似不经意间轻轻点染,实则每个细节均精雕细琢。让学生们也来嚷一嚷,苹果嚷着什么,葡萄嚷着什么,用儿童喜欢的、熟悉的方式进行了文本的想象与创造,这种想象与创造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没有威逼与强制,是学生自发的、愉悦的思维活动,其效果就生动地诠释了这句名言“人类思维是最美丽的花朵。”瞧吧,一张张笑脸红通通的,一双双眼睛熠熠生辉,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他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想象在自由的国度里驰骋、飞扬;他们兴致勃勃、如痴如醉,创造的火花在迸发。可以说,此时此刻学生正在获得对诗境的最大限度的品味与再创。去除了理性的说教,把充满幻想的童真、童趣还给了学生,通向了心灵。在这梦幻世界里,学生的心灵、精神得到了充分自由的舒展。他们的情怀,他们的感动都有了倾吐的对象。的确,想象一旦和他们的兴趣、阅历和经验结合起来便是审美,诗意的个性倾向就成了审美的倾向。“我冷了,我冷了,快把我的红袄拿过来!”“我冷了,我冷了,我要披紫袍!”学生们嚷出的童言稚语,是诗歌形象的再现,蕴涵了一种真挚,一种审美,一种感悟,一种诗趣。此时,你已分不清他们究竟是学习者?亦或是诗人?还是诗歌的一部分?因为,汪老师于不经意间将教学赋予了诗一般的激情。
三、触摸诗一般凝炼的情感。
教师并没有在这教学的高潮处戛然而止,她运用诗性语言引领学生再次深入诗歌:
(音乐起)师:秋风带我们收获累累硕果、秋风带我们收获粮仓满溢,一路走来,连滚带爬、调皮可爱的秋风此时如同——师配乐范读第六小节诗)
师:在这里,诗人用了2处打比方的句子,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师:对,秋风这把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在这井井有条的田野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雪白的棉花,还看到了——
师:因此,我们由衷地说秋风是田野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的仅仅是秋风吗?自己读读下面2行诗,关注这一处比喻,边读边想: 是田野的梳子。
生:还有农民伯伯也是田野的梳子。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可以说,此处是整首诗的“诗魂”所在。诗歌是含蓄而精炼的,诗人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都含而不露地隐在诗中,《秋天》的作者放情于果园里,寄情于田野中,内心的情感与景物浑然一体,主客观水乳交融,诗情含蓄、韵味浓郁。怎样才能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情、诗歌的魂呢?此处,汪老师用一个仿写,引出了“农民伯伯是田野的梳子”,继而追问“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从“汗珠”——“农民的辛勤劳动”——“收藏收获、喜悦、秋天”,这是学生与诗歌的情感在这里碰撞,灵魂在这里充实,精神在这里重塑,语言在这里静默,思想在这里升华。我相信,这犹如诗一般凝练的情感定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这就是我们所追寻的教学的理想境界:诗一般的美丽,诗一般的激情,诗一般的凝练,就这样,诗意一点一滴地、自然地渗透,它像一支小夜曲,婉转柔美;它像一阵春风,吹散阴霾;它像一首情歌,轻吟浅唱;它更像一场春雨,静悄悄地诗化语文、诗化学生的人生。